肿瘤
查看全部
肿瘤
肾上腺皮质癌
膀胱尿路上皮癌
乳腺浸润癌
宫颈鳞癌和腺癌
胆管癌
结肠癌
结直肠癌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食管癌
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细胞瘤
头颈癌
肾嫌色细胞癌
肾透明细胞癌
肾乳头状细胞癌
急性髓系白血病
脑低级别胶质瘤
肝癌
肺腺癌
肺癌
肺鳞状细胞癌
间皮瘤
卵巢癌
胰腺癌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
前列腺癌
直肠癌
肉瘤
皮肤黑色素瘤
胃癌
睾丸癌
甲状腺癌
胸腺瘤
子宫内膜样癌
子宫癌肉瘤
眼部黑色素瘤
其他
肿瘤类器官
肾上腺皮质癌
膀胱尿路上皮癌
乳腺浸润癌
宫颈鳞癌和腺癌
胆管癌
结肠癌
结直肠癌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食管癌
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细胞瘤
头颈癌
肾嫌色细胞癌
肾透明细胞癌
肾乳头状细胞癌
急性髓系白血病
脑低级别胶质瘤
肝癌
肺腺癌
肺癌
肺鳞状细胞癌
间皮瘤
卵巢癌
胰腺癌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
前列腺癌
直肠癌
肉瘤
皮肤黑色素瘤
胃癌
睾丸癌
甲状腺癌
胸腺瘤
子宫内膜样癌
子宫癌肉瘤
眼部黑色素瘤
其他
Theranostics
2024
KaiCheng,ShijieWang,...
PET imaging of CXCR4 expression using [18F]AlF-NOTA-QHY-04 for hematologic malignancy and solid tumors.
Theranostics
C-X-C 基序趋化因子受体 4 (CXCR4) 是癌症诊断和治疗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靶点。在这里,我们的目标是开发一种新的 CXCR4 靶向 PET 示踪剂,并通过临床前和试点临床研究研究 CXCR4 表达在各种癌症实体中无创成像的转化潜力。方法合成[ 18 F]AlF-NOTA-QHY-04,并通过体外细胞摄取、阻断和生物层干涉测量研究进行评估。在荷瘤小鼠中研究了药代动力学、生物分布和成像特异性。对55名患有不同类型癌症的患者进行了[18F]AlF-NOTA-QHY-04 PET/CT成像。通过患者组织病理学染色分析离体CXCR4表达与PET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肿瘤中CXCR4表达特征。结果制备的[ 18 F]AlF-NOTA-QHY-04具有较高的放射性标记产率和放射化学纯度,对CXCR4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高结合亲和力和特异性。除Daudi淋巴瘤异种移植模型外,NCI-H69(小细胞肺癌,SCLC)荷瘤小鼠在PET成像上显示出最高的肿瘤摄取(4.98±0.98%ID/mL,P < 0.0001),这与Daudi淋巴瘤异种移植模型的结果一致细胞和组织学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肿瘤摄取最高(SUVmax,11.10±4.79),其次是SCLC患者(SUVmax,7.51±3.01),均显着高于其他实体瘤(P<0.05)。高级别胶质瘤的放射性示踪剂摄取显着高于低级别胶质瘤(3.13±0.58 vs. 1.18±0.51,P = 0.005)。在原发性脑肿瘤中发现[18F]AlF-NOTA-QHY-04的肿瘤与正常脑的比率显着高于[18F]FDG(62.55±43.24 vs 1.70±0.25,P = 0.027)。记录了离体CXCR4表达和[ 18 F]AlF-NOTA-QHY-04摄取之间的正相关性(所有P<0.01)。多色免疫荧光染色表明,某些患者示踪剂的高摄取主要是由于肿瘤细胞中CXCR4的高表达,其次是巨噬细胞。结论 成功制备了CXCR4靶向放射性示踪剂[ 18 F]AlF-NOTA-QHY-04,收率良好,特异性高,与CXCR4结合亲和力强。临床前和试点临床研究证明了其在淋巴瘤、小细胞肺癌和神经胶质瘤精确诊断方面的可行性和潜在应用。 [18F]AlF-NOTA-QHY-04 PET/CT 还可以为脑肿瘤提供与 [18F]FDG PET/CT 的互补映射。© 作者。
Visits: 145
HemaSphere
2024 Oct
AlfredoRivas-Delgado...
Testi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 is genetically similar to PCNSL and distinct from nodal DLBCL.
HemaSphere
睾丸大 B 细胞淋巴瘤 (TLBCL) 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淋巴瘤,发生于免疫豁免部位,最近被认为是与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 (DLBCL) 不同的实体。我们描述了 TLBCL 的遗传特征,并将其与已发表的一系列淋巴结性 DLBCL 和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大 B 细胞淋巴瘤 (PCNSL) 进行比较。我们收集了 61 名 TLBCL 患者。我们利用现有材料进行了靶向下一代测序、拷贝数阵列和荧光原位杂交,以评估 40 个病例的染色体重排。百分之七十的病例呈现局部阶段。 36% 的病例检测到 BCL6 重排,未发现伴随的 BCL2 和 MYC 重排。与结节性 DLBCL 相比,TLBCL 的拷贝数改变较少 (p<0.04),但体细胞变异较多 (p<0.02),且 18q21.32-q23 (BCL2) 增加以及 6q 和 9p21.3 (CDKN2A/B) 缺失更频繁。 PIM1、MYD88 L265P、CD79B、TBL1XR1、MEF2B、CIITA、EP300 和 ETV6 突变在 TLBCL 中更常见,而 BCL10 突变在结节 DLBCL 中更常见。 TLBCL 和 PCNSL 之间没有重大遗传差异。局部或播散性 TLBCL 显示出相似的基因组图谱。使用 LymphGen,大多数病例被归类为 MCD。然而,我们观察到局部和播散性 TLBCL 中被归类为 BN2 的患者亚组,表明 TLBCL 遗传谱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异质性。 TLBCL 具有与 PCNSL 相似的独特遗传特征,支持其被视为与 DLBCL 不同的实体,并可能提供信息来设计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2024 作者。约翰·威利 (John Wiley) 出版的 HemaSphere
Visits: 66
Blood Advances
2024 Oct 07
AlbertoJArribas,Sara...
PI3Kδ activation, IL6 overexpression, and CD37 loss cause resistance to naratuximab emtansine in lymphomas.
Blood Advances
CD37 定向抗体和基于细胞的方法已显示出临床前和有希望的早期临床活性。 Naratuximab emtansine (Debio 1562, IMGN529) 是一种抗体药物偶联物 (ADC),其中包含与美登木素生物碱 DM1 偶联的抗 CD37 单克隆抗体作为有效负载,在淋巴瘤患者中具有作为单药和与利妥昔单抗联合使用的活性。我们在 54 个淋巴瘤模型中研究了 naratuximab emtansine 及其游离有效负载,将其活性与 CD37 表达相关联,表征了两种耐药机制,并确定了提供协同作用的组合伙伴。该活性(主要是细胞毒性)在 B 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中比 T 细胞淋巴瘤细胞系更有效。长时间暴露于 ADC 后,一种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 (DLBCL) 细胞系由于 CD37 基因双等位基因缺失而对 ADC 产生耐药性。 CD37 丢失后,我们还观察到 IL6 和相关转录本的上调。重组IL6导致耐药性。抗 IL6 抗体托珠单抗改善了 ADC 在 CD37 细胞中的细胞毒活性。在第二种模型中,耐药性是通过 PIK3CD 激活突变维持的,对 PI3Kδ 抑制的敏感性增加,并且功能依赖性从 MCL1 转换为 BCL2。添加 idelalisib 或 Venetoclax 克服了耐药衍生物的耐药性,并提高了亲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总之,用 naratuximab emtansine 靶向 B 细胞淋巴瘤作为单一药物显示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这也在具有与较差结果相关的遗传损伤的模型中观察到,例如 MYC 易位和 TP53 失活或 R-CHOP 耐药。耐药 DLBCL 模型确定了 naratuximab emtansine 与靶向 IL6、PI3Kδ 和 BCL2 的药物的活性组合。版权所有 © 2024 美国血液学会。
Visits: 103
Cancer Discovery
2024 Sep 04
EtienneLeveille,Shal...
Tuning Responses to Polatuzumab Vedotin in B-cell Lymphoma.
Cancer Discovery
Polatuzumab vedotin 是一种靶向 CD79B 的抗体药物偶联物,是二十多年来第一个被批准用于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的新药,尽管决定 polatuzumab vedotin 治疗反应的因素仍不清楚。两项新研究确定了敏感性较低的核心机制,即通过 CD79B 的 N 连接糖基化降低 CD79B 表位的可及性,以及由于 KLHL6 E3 连接酶的活性而降低 CD79B 表面表达水平。请参阅 Corcoran 等人的相关文章,第 17 页。 1653 (6) 参见 Meriranta 等人的相关文章。 (7).©2024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
Visits: 122
Blood Cancer Journal
2024 Sep 12
CarolienCHMMaas,Davi...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6x R-CHOP21 versus 6x R-CHOP21 + 2 R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stag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Blood Cancer Journal
晚期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 (DLBCL) 的一线治疗通常涉及 6x R-CHOP21 或 6x R-CHOP21 加上两次额外的利妥昔单抗给药 (6x R-CHOP21 2 R)。在当代实践中,这种治疗选择可能会受到中期 PET 扫描结果的指导。这项全国性的、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调查了在 PET 引导的临时治疗决策尚未成为标准做法的时代,这些治疗方案的比较有效性。利用荷兰癌症登记处,我们确定了 2014 年至 2018 年间诊断为晚期 DLBCL 的 1577 名成年患者,他们完成了 6 次 R-CHOP21 (43%) 或 6 次 R-CHOP21 2 R (57%)。我们使用倾向评分来评估无事件生存期 (EFS) 和总生存期 (OS) 的差异。五年时,EFS(6x R-CHOP21 2 R 与 6x R-CHOP21 的风险比 [HR] = 0.89;95% 置信区间 [CI],0.72-1.09)和 OS(HR = 0.93;95% CI,0.73) -1.18)两种方案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根据国际预后指数 (IPI) 进行的探索性风险分层分析中,高 IPI 患者(即评分为 4-5)从 6x R-CHOP21 2 R 中受益最多(EFS 的 5 年绝对风险差 = 16.8%) ;95% CI,-0.4%-34.1%,OS = 12.1%;95% CI,-5.4-29.6%)。总的来说,该分析显示两种治疗之间的平均 EFS 和 OS 没有显着差异。然而,接受 6x R-CHOP21 2 R 治疗的高危患者的潜在益处强调了未来研究的必要性。© 2024。作者。
Visits: 114
Blood Cancer Journal
2024 Sep 23
EceÖzoğul,AnnaMontan...
Large B-cell lymphomas with CCND1 rearrangement have different immunoglobulin gene breakpoints and genomic profile than mantle cell lymphoma.
Blood Cancer Journal
套细胞淋巴瘤 (MCL) 的遗传特征是异常 V(D)J 重排介导的 IG::CCND1 易位。 CCND1 易位和过度表达已在偶尔具有 MCL 异常特征的侵袭性 B 细胞淋巴瘤中发现。这些肿瘤中产生 CCND1 重排的机制及其基因组谱尚不清楚。我们使用全基因组/外显子组和目标测序重建了 IG::CCND1 易位和 13 例 SOX11 阴性侵袭性 B 细胞淋巴瘤的基因组图谱。易位背后的机制是三个肿瘤中的异常 V(D)J 重排以及十个肿瘤中的异常 IGH 类别转换重组 (CSR) 或体细胞超突变 (SHM) 机制。具有 V(D)J 介导的易位的肿瘤是两个母细胞样 MCL 和一个高级别 B 细胞淋巴瘤。他们中没有人具有提示 DLBCL 的突变特征。 CSR/SHM介导的IGH::CCND1的10例肿瘤主要为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6例为DLBCL常见突变基因,BCL6重排。2例为边缘区淋巴瘤转化,携带KLF2、TNFAIP3突变。和 KMT2D。这些发现扩大了携带 CCND1 重排的肿瘤谱,这种重排可能作为异常 CSR/SHM 介导的 DLBCL 的继发事件而发生,并与不同于 MCL 的突变谱相关。© 2024。作者。
Visits: 119
Blood Cancer Journal
2024 Oct 07
SaraMato,NataliaCast...
MYC-rearranged mature B-cell lymphomas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are molecularly Burkitt Lymphoma.
Blood Cancer Journal
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 (CAYA) 的侵袭性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包括伯基特淋巴瘤 (BL)、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 (DLBCL) 以及具有中等特征的高级肿瘤子集这些实体之间的遗传和分子谱尚未完全阐明。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靶向下一代测序和侵袭性淋巴瘤基因表达生发中心 B- 鉴定了 CAYA 中的 37 例侵袭性 B-NHL,其中 33 例具有高级形态,以及 4 例具有 MYC 重排 (MYC-R) 的 DLBCL。细胞样 (GCB)、激活的 B 细胞样 (ABC) 和暗区特征 (DZsig)。 22 个肿瘤具有 MYC-R,但没有 BCL2 断裂,两个 MYC-non-R 病例具有 BCL6 易位。 MYC-R 病例,包括 DLBCL,携带 BL 相关突变和拷贝数改变。相反,MYC-non-R 淋巴瘤的 B 细胞受体信号/NF-κB 通路发生改变 (71%)。 DZsig 在 12/13 的 MYC-R 肿瘤中表达,但仅在 2/10 的 MYC-non-R GCB 肿瘤中表达(P<0.001)。整个队列的 3 年无事件生存率 (EFS) 为 79.6%。 TP53 和 KMT2C 突变导致较差的结果(3 年 EFS P < 0.05)。总体而言,CAYA 中的 MYC-R 淋巴瘤无论其高级别或 DLBCL 形态如何,都具有与 BL 相似的分子特征,而 MYC-non-R 具有更接近 DLBCL 的异质性遗传改变。© 2024。 。
Visits: 132
Blood Cancer Journal
2024 Oct 11
SusanneGhandili,Judi...
A German perspective on the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Blood Cancer Journal
社会经济地位 (SES) 对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 (DLBCL) 患者生存的预后影响仍存在争议。这项观察性研究探讨了德国 DLBCL 患者区域 SES 不平等对总生存期 (OS) 的潜在影响。我们分析了德国癌症登记数据中心 2004-2019 年德国全国人口数据集的数据 (n = 49,465)。主要目标是评估低 SES 患者与生活在中、高 SES 地区的患者相比的 5 年 OS。 SES根据德国社会经济贫困指数的五分位进行分组,该指数总结了涵盖地区教育、就业和收入等方面的九个指标。与中和高 SES 地区的患者相比,低 SES 地区的 DLBCL 患者的 5 年 OS 显着受损(59.2% vs. 61.8% vs. 64.1%,p<0.0001)。然而,额外考虑区域性过早死亡率消除了 SES 对生存的影响(风险比 0.94,95% CI 0.87-1.01)。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剥夺对长期生存的预后影响不是由于 DLBCL 本身的诊断和治疗的变化,而是由于更高的合并症负担。© 2024。作者。
Visits: 136
PATHOLOGY
2024 Aug 13
XuanWang,HongmeiYi,Q...
ALK-positive large B-cell lymphoma: a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seven cases.
PATHOLOGY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大 B 细胞淋巴瘤 (ALK LBCL) 是一种罕见且高度侵袭性的淋巴瘤,具有特征性 ALK 重排。涉及 ALK 的多种融合基因已被证实,但 ALK 融合伴侣对 ALK 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 ALK LBCL 的遗传特征仍然相对未知。在本研究中,我们对7例ALK LBCL进行了广泛的临床病理学和分子分析,探讨ALK融合基因与ALK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丰富了该肿瘤的遗传特征。我们整合了临床、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研究的结果,包括对 3 个样本进行了新一代测序,并对 6 个病例进行了基于 RNA 的 ALK 融合基因检测。我们鉴定了五种不同类型的 ALK 融合基因,包括 CLTC、NPM1、PABPC1、SEC31A 和 TFG。值得注意的是,只有 NPM1::ALK 融合基因显示细胞核和细胞质 ALK 染色,其余四个融合基因导致细胞质 ALK 染色。我们的分析表明,CLTC::ALK 融合导致 ALK 独特的细胞质核周高尔基区局灶颗粒异质染色模式。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六种潜在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基因突变,包括 TET2、CHD2、DTX1、KMT2D、LRP1B 和 XPO1。此外,在所有情况下,均未观察到 5-羟甲基胞嘧啶 (5hmC)。我们介绍了 7 例 ALK LBCL 病例,讨论融合基因与 ALK 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并增强我们对该肿瘤遗传属性的理解。这项研究还显示,几乎所有 7 例 ALK LBCL 病例中都存在 5hmC 缺失,与 TET2 突变无关。版权所有 © 2024 澳大利亚皇家病理学家学院。由 Elsevier B.V. 出版。保留所有权利。
Visits: 120
LEUKEMIA
2024 Sep 25
CatherineThieblemont...
Epcoritamab in relapsed/refractory large B-cell lymphoma: 2-year follow-up from the pivotal EPCORE NHL-1 trial.
LEUKEMIA
针对复发或难治性 (R/R) 大 B 细胞淋巴瘤 (LBCL) 的关键 EPCORE® NHL-1 研究的主要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 10.7 个月)表明,epcoritamab(一种 CD3xCD20 双特异性抗体)可产生深度、持久的反应,当用作单一疗法时。我们报告了 LBCL 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N = 157;中位随访 25.1 个月)。截至2023年4月21日,总体缓解率为63.1%,完全缓解(CR)率为40.1%。预计 24 个月无进展生存率 (PFS) 和总生存率 (OS) 分别为 27.8% 和 44.6%。估计 64.2% 的完全缓解者在 24 个月时仍处于 CR 状态。完全缓解者的估计 24 个月 PFS 和 OS 率分别为 65.1% 和 78.2%。在 119 名可评估微小残留病 (MRD) 的患者中,45.4% 的 MRD 呈阴性,这与更长的 PFS 和 OS 相关。 CR 率在预定义的亚组中基本一致:既往嵌合抗原受体 (CAR) T 细胞治疗率为 36%,原发性难治性疾病率为 32%,国际预后指数≥3 为 37%。最常见的治疗引起的不良事件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51.0%)、发热(24.8%)、疲劳(24.2%)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3.6%)。这些结果强调了 epcoritamab 治疗 R/R LBCL 的长期益处,并在各个亚组中产生深度缓解,包括患有难以治疗的疾病和预期预后不良的患者(ClinicalTrials.gov 注册:NCT03625037)。© 2024。作者( s)。
Visits: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