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肿瘤
肾上腺皮质癌
膀胱尿路上皮癌
乳腺浸润癌
宫颈鳞癌和腺癌
胆管癌
结肠癌
结直肠癌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食管癌
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细胞瘤
头颈癌
肾嫌色细胞癌
肾透明细胞癌
肾乳头状细胞癌
急性髓系白血病
脑低级别胶质瘤
肝癌
肺腺癌
肺癌
肺鳞状细胞癌
间皮瘤
卵巢癌
胰腺癌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
前列腺癌
直肠癌
肉瘤
皮肤黑色素瘤
胃癌
睾丸癌
甲状腺癌
胸腺瘤
子宫内膜样癌
子宫癌肉瘤
眼部黑色素瘤
其他
肿瘤类器官
肾上腺皮质癌
膀胱尿路上皮癌
乳腺浸润癌
宫颈鳞癌和腺癌
胆管癌
结肠癌
结直肠癌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食管癌
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细胞瘤
头颈癌
肾嫌色细胞癌
肾透明细胞癌
肾乳头状细胞癌
急性髓系白血病
脑低级别胶质瘤
肝癌
肺腺癌
肺癌
肺鳞状细胞癌
间皮瘤
卵巢癌
胰腺癌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
前列腺癌
直肠癌
肉瘤
皮肤黑色素瘤
胃癌
睾丸癌
甲状腺癌
胸腺瘤
子宫内膜样癌
子宫癌肉瘤
眼部黑色素瘤
其他
Disease Models & Mechanisms
2023 Sep 14

Cho-HanChiang,Cho-Hu...
The Efficacy of Cationic Amphiphilic Antihistamines on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Disease Models & Mechanisms
阳离子两亲性H1-抗组胺剂在临床前研究中已显示出抗肿瘤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以调查它们对胰腺腺癌(PDAC)患者的影响。我们使用年龄、性别和癌症分期等标准,在台湾的两家三级医疗中心进行了一项配对队列研究。主要结局为总生存期(OS),次要结局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客观缓解率(ORR)。我们将28名阳离子两亲性抗组胺药物用户与56名非阳离子两亲性抗组胺药物用户进行了配对。与非用户相比,阳离子两亲性抗组胺药物用户的OS显著延长(中位数16.4 [IQR,2.8 - 89.0] vs. 5.8 [IQR,2.0 - 9.8] 个月;p<0.001)并且PFS显著延长(中位数12.2 [IQR,2.2 - 83.3] vs. 5.2 [IQR,1.7 - 8.4] 个月;p=0.002)。在Cox比例风险模型中,使用阳离子两亲性抗组胺药物与全因病死率和疾病进展的风险约为60%较低。此外,阳离子两亲性抗组胺药物用户的ORR显著高于非用户(39% vs. 7%,p=0.004)。我们的研究表明,阳离子两亲性抗组胺药物与PDAC患者的生存结局有关。© 2023. 作者(以独家许可的身份)许可给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是Springer Nature的一部分。
Visits: 41
DIABETES & METABOLISM
2023 Sep 14

WangShi-Heng,Le-YinH...
Associations between depression and cancer risk among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DIABETES & METABOLISM
抑郁症和糖尿病同时存在与患癌的风险增加有关。本研究旨在调查抑郁症是否进一步增加了糖尿病患者患癌的风险。这项基于台湾国民健康保险索赔数据库的人口匹配队列研究共选取了85,489名新诊断的患有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和427,445名对照对象。匹配过程涉及年龄、性别和糖尿病发病年份。两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6.4年和6.5年。主要研究结果为总体癌症发生率或特定解剖部位的癌症发生率。
校正的风险比(RR)显示,总体癌症发病率为1.08(95% CI,1.05-1.11)。对于特定部位的癌症,抑郁症与口咽、食管、肝脏、妇科、前列腺、肾脏和血液恶性肿瘤在糖尿病患者中呈显著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观察到了病程反应关系,表明与慢性轻度抑郁或其他未明确抑郁障碍诊断相比,反复发作的重度抑郁发生率更高。此外,与老年人相比,年轻糖尿病患者抑郁和癌症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然而,抗抑郁药物的依从性与癌症风险之间没有明显关系。
本研究的发现表明,抑郁症与糖尿病患者癌症风险增加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未来的研究应复制我们的发现,探索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对癌症风险的影响,并确定其潜在机制。
©2023年作者。由约翰威利和爱图书出版的《癌症医学》发表。
Visits: 42
CYTOKINE & GROWTH FACTOR REVIEWS
2023

JoéDiederich,Hendrik...
Reduction of Inflammatory RANTES/CCL5 Serum Levels by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Bone Marrow Defects of the Jawbone.
CYTOKINE & GROWTH FACTOR REVIEWS
本研究旨在分析骨髓缺陷性颌骨(BMDJ)治疗在实际条件下是否能降低BMDJ患者血清RANTES/CCL5水平。在这项回顾性研究中,113名BMDJ患者分别接受了无治疗(n = 57)、BMDJ手术(n = 25)、拔牙(n = 20)或根管治疗(n = 11)。测定了治疗前后(干预组)和研究开始和结束时(对照组)的RANTES/CCL5、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血清浓度。结果采用双样本t检验和Bonferroni事后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ANOVA进行多重比较。
所有患者均检测到BMDJ,每个患者平均有4.42 ± 2.75个BMDJ发现。与无治疗相比,任何治疗均可显著降低RANTES/CCL5水平(p < 0.001;效应量d = 0.90)。BMDJ手术组的效果最显著(p < 0.001;效应量d = 1.30)。相反,未经治疗的患者的RANTES/CCL5血清浓度进一步增高。治疗前后RANTES/CCL5测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2.86 ± 19.36周,与任何干预组或总样本中的RANTES/CCL5水平无相关性(p = 0.104)。
BMDJ手术、拔牙和根管治疗显著降低了BMDJ患者的RANTES/CCL5血清浓度,其中手术效果最好。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立定期进行RANTES/CCL5评估作为改进BMDJ患者诊断、监测和评估治疗成功的一部分。© 2023 Diederich et al.
Visits: 44
CYTOKINE & GROWTH FACTOR REVIEWS
2023

GuanghuiXiu,XiulingL...
Role of Serum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Sepsis Rats Following BMSCs Transplantation: Protein Microarray Analysis.
CYTOKINE & GROWTH FACTOR REVIEWS
骨髓基质细胞(BMSCs)已被发现可作为感染性休克的潜在治疗方法,然而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调查了在大鼠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感染性休克模型中,BMSCs对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我们通过静脉注射LPS诱导感染性休克,然后移植BMSCs。我们监测了72小时的存活率,并评估了器官功能、组织病理改变和细胞因子表达。感染性休克大鼠显示出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和氧分压降低,同时中性粒细胞比率、二氧化碳分压、乳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增高。在组织学上,肺、肠和肝组织显示充血、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然而,在BMSCs治疗后,器官功能、组织病理损伤和存活率均有改善。蛋白质微阵列分析显示,在34种炎症细胞因子中有12种表达发生显著改变。这些结果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得到验证。促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织金属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瘦素和L选择素在感染性休克中上调,而抗炎和生长因子如IL-4、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γ-干扰素(IFN-γ)和活化素A下调。BMSCs移植导致了促炎细胞因子的下调和抗炎生长因子的上调。我们总结了由BMSCs细胞因子治疗感染性休克所导致的相关分子信号通路。我们的结果说明,BMSCs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网络促进组织修复,改善器官功能和存活率。
Visits: 36
CYTOKINE & GROWTH FACTOR REVIEWS
2023 Sep 14

FengqingCai,JunfengZ...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CAR-T cell immunotherapy in B-cell lymphoma.
CYTOKINE & GROWTH FACTOR REVIEWS
嵌合受体抗原T细胞(CAR-T细胞)疗法已经在血液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中证明其有效性和治疗潜力,代表了癌症治疗领域的一个有希望的突破。尽管CAR-T细胞疗法在B细胞淋巴瘤中显示出了疗效,但应答变异性、耐药性和副作用仍然是持续存在的挑战。肿瘤微环境(TME)在B细胞淋巴瘤的CAR-T细胞疗法中起着复杂的作用。TME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环境,包括各种细胞类型、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组分,所有这些都可以影响CAR-T细胞的功能和行为。本综述讨论了CAR-T细胞的设计原则、B细胞淋巴瘤中的TME以及TME如何影响CAR-T细胞功能的机制。我们讨论了调节TME、靶向免疫抑制细胞、克服抑制性信号传导、提高CAR-T细胞浸润和持久性的新兴策略。因此,这些过程增强了CAR-T细胞疗法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疗效,改善了患者预后。进一步的研究还需要探究输注后发生的分子和细胞事件,包括TME组成的变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和潜在的耐药机制。了解这些过程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CAR-T细胞疗法和减轻治疗相关毒性的策略。© 2023 The Authors. European Journal of Haematology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Visits: 38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2023 Sep 13

LiXiong,JinsongTan,R...
LINC01305 recruits basonuclin 1 to act on G-protein pathway suppressor 1 to promote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最常见和最致命的肿瘤之一,然而,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理解,需要新的治疗靶点。在这里,我们发现转录因子basonuclin 1 (BNC1)显著上调,并与ESCC的分化和转移密切相关。此外,BNC1、LINC01305和G蛋白信号通路抑制剂1(GPS1)在ESCC中具有显著的致癌作用。此外,体内实验显示,BNC1的沉默确实显著抑制了ESCC的增殖和转移。我们还揭示了LINC01305如何通过招募BNC1到GPS1的启动子,进而通过GPS1介导JNK信号通路促进ESCC的增殖和转移的分子机制。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了LINC01305/BNC1上调GPS1表达促进ESCC发展的新的分子机制,为ESCC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2023 The Authors. 由澳大利亚约翰·怀利父子有限公司代表日本癌症协会发表的《癌症科学》。
Visits: 34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2023

JingWang,XuezhiHe,Qi...
LncRNA PTTG3P promotes tumorigenesis and metastasis of NSCLC by binding with ILF3 to maintain mRNA stability and form a positive feedback loop with E2F1.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一种全球范围内致命的疾病。我们发现,来自伪基因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PTTG3P在NSCLC中被上调表达,并与肿瘤体积增大、晚期分期和恶劣预后相关。本研究调查了PTTG3P在NSCLC中的致癌作用及其机制。我们证明,在体外和体内,PTTG3P促进了NSCLC细胞的增殖、迁移、肿瘤形成和转移,同时抑制了凋亡。在机制上,PTTG3P与ILF3形成RNA-蛋白复合物,维持了MAP2K6和E2F1 mRNA的稳定性,这两个是参与NSCLC进展的致癌因子。RNA-seq显示,在PTTG3P沉默时,MAP2K6和E2F1被下调。RIP和RNA稳定性实验显示,PTTG3P/ILF3相互作用稳定了MAP2K6和E2F1的转录本。有趣的是,E2F1通过结合PTTG3P的启动子而转录上调PTTG3P,形成一个正反馈环路。沉默E2F1或PTTG3P减弱了它们对细胞生长和迁移的相互调控影响。因此,PTTG3P/ILF3/E2F1轴增强了致癌基因表达,促进了NSCLC的发病机制。我们的研究揭示了PTTG3P通过mRNA稳定和反馈回路在NSCLC中发挥致癌功能,突显其作为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潜力。© 作者
Visits: 37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2023 Sep 13

HosseinKhorramdelaza...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a novel fluorinated small molecule (A1) in CT26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molecular docking and in vitro studies.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结直肠癌(CRC)的化学治疗一直不尽如人意,因此发现更有效的药物对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现有知识,CXCL12/CXCR4轴在肿瘤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使用AMD3100抑制CXCR4趋化因子受体是癌症治疗中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在本研究中,我们首次合成了一种强效的CXCR4抑制剂,即N, N''-硫代二碳酰双(N'-(3,4-二甲基苯基)-2,2,2-三氟乙酰胍)(A1)。通过分子对接模拟,我们首先评估了A1与最有效的CXCR4抑制剂的抑制活性。然后,我们使用MTT比色法技术对A1在CT26小鼠CRC细胞上的抗增殖和细胞毒性效应进行了研究,并与对照药物AMD3100进行了比较。我们还利用流式细胞术技术确定了目标化合物IC50对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和CXCR4表达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A1在60 μg/mL浓度下对CT26细胞具有细胞毒性效应,在72小时内诱导细胞凋亡和G2/M细胞周期阻滞,而AMD3100在最高800 μg/mL剂量下并没有显示出细胞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还显示,在以100 ng/mL CXCL12处理的CT26细胞中,40 μg/mL浓度的A1显著降低了72小时内的细胞增殖。此外,在以60 μg/mL的A1和100 ng/mL的CXCL12处理的情况下,与对照组(仅以CXCL12处理)相比,CXCR4受体表达的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最终,我们的结果表明,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全氟化小分子,A1可以通过抑制CXCR4并对肿瘤细胞产生细胞毒性效应来对CRC的治疗有所帮助。Ramaswamy H. Sarma进行了交流。
Visits: 40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2023

DianaMMatthe,MartinD...
Novel T cell/organoid culture system allows ex vivo modeling of intestinal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仍然是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的最大临床挑战和决定预后的并发症。供体T细胞被认为是对宿主组织(尤其是肠道)的异反应性的关键介体。与先前的研究支持一致,我们发现,在全MHC-I不匹配的allo-HSCT过程中,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IEL)组分在动态调节。然而,肠上皮细胞(IEC)损伤危及肠道屏障的完整性,是肠GvHD的核心特征,但IEL在IEC调控中的贡献程度尚不清楚。为了研究淋巴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我们使用了一种新型的外体T细胞/器官样体共培养模型系统。在这里,异基因肠道上皮T细胞在诱导IEC死亡方面强于同基因IE L和异基因非IEL T细胞。诱导IEC死亡的能力主要限于TCRβ+ T细胞,并且大部分是通过IFNγ依赖性执行的。异源性反应性需要多样的T细胞受体(TCR)亚型,因为经基因改造以表达仅限于单个非内源性抗原的TCR的IEL无法介导IEC病理学。有趣的是,微小的组织相容性抗原(miHA)不匹配就足以引发IEL驱动的IEC损伤。最后,先进的活细胞成像分析揭示,与同基因对照组相比,异基因IEC中的异反应性IEL在肠道样体内巡视了较小的区域,表明它们在同基因IEC内具有独特的迁移特性。因此,我们在这里提供了实验证据,证明了外体协同培养系统在模拟IEL与IEC之间的细胞和分子特征的异基因环境中的相互作用方面的实用性。鉴于失调的免疫上皮稳态作为肠GvHD的核心方面的新概念,该方法代表了一种新的实验体系,例如筛选治疗策略,以评估其规范化T细胞/IEC相互作用的潜力。因此,在临床前的体内同种异基因HSCT模型系统中进行的分析可能仅限于此处所选择的积极策略。版权所有© 2023 Matthe,Dinkel,Schmid,Vogler,Neurath,Poeck,Neufert,Büttner-Herold和Hildner。
Visits: 38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2023 Sep 14

ElnazSheikh,KirtiAgr...
Multimodal Imaging of Pancreatic Cancer Microenvironment in Response to an Antiglycolytic Drug.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脂质代谢和糖酵解在癌症的进展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用3-溴丙酮酸(3-BP)作为抗糖酵解剂在杀死胰腺癌细胞方面显示了潜力。然而,要开发一个有效的策略来避免化学耐药性,需要探索癌症药物与复杂的肿瘤相关微环境(TAMs)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力。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一种强大且多样化的分子成像技术可用于分析TAMs。在本研究中,我们展示了使用SERS纳米标记和抗体功能化纳米颗粒在胰腺癌的同基因小鼠模型中同时对三种蛋白质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概括性概述。这允许在治疗前后获得有关生物标记和TAM变化的全面信息。我们的多模态成像技术包括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免疫组化、极化光显微镜、二次谐波产生(SHG)显微镜、荧光寿命成像显微镜(FLIM)和非靶向液相色谱和质谱(LC-MS)分析。研究显示了3-BP治疗胰腺癌的功效,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药物治疗诱导的脂质物种重构和相关通路。该文章受版权保护,版权所有。
Visits: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