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肿瘤
Cell Death & Disease
2023 Jul 31

ZehraDegirmenci,Sena...
Silencing of the MEG3 gene promoted anti-cancer activity and drug sensitivity in glioma.
Cell Death & Disease
MEG3在各种癌症中的异常表达已被证明。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MEG3对胶质瘤细胞的影响,以及通过调节MEG3表达来使用潜在的化疗药物治疗胶质瘤。评估了细胞存活率、迁移和化疗敏感性。评估了MEG3过表达和MEG3抑制细胞的细胞死亡情况。比较了与IDH1突变和WHO分级相关的患者源性胶质瘤细胞中的MEG3表达。抑制MEG3可抑制细胞增殖并减少细胞迁移,而MEG3过表达则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MEG3抑制改善了胶质瘤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的化疗敏感性,但对navitoclax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MEG3表达对于苯甲酰环腺苷(TMZ)治疗(胶质瘤的标准化疗药物)没有显著影响。在患者源性寡突胶质瘤细胞中抑制MEG3还显示出相同的效果,但MEG3抑制没有影响到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和化疗敏感性。此外,还对细胞凋亡作为潜在的细胞死亡机制进行了调查。尽管MEG3是众所周知的肿瘤抑制基因,其丧失与多种癌症类型相关,但我们在这里报告了MEG3抑制可用于提高已知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效率。我们建议在对抗有效药物耐药的不同胶质母细胞瘤亚型的治疗中,评估MEG3的水平,以增加潜在的有效药物应用。©2023 The Authors. Foundation for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 and John Wiley & Sons Ltd.出版的《细胞与分子医学杂志》
Visits: 13
Cell Death & Disease
2023 Jul 31

YeYang,SuFangWu,WeiB...
Molecular subtypes of endometrial cancer: Implications for adjuvant treatment strategies.
Cell Death & Disease
在确定子宫内膜癌辅助治疗时,决策通常依赖于癌症分期、组织学分级、亚型以及几个组织病理标记物等因素。癌症基因组图谱揭示了子宫内膜癌的分子亚型,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预后信息并指导个体化治疗计划。为了总结子宫内膜癌主要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和分子基础,从2000年1月到2023年3月在PubMed上进行了搜索。研究评估子宫内膜癌分子亚型及对辅助治疗策略的影响。三位作者独立进行了广泛的文献搜索,收集和提取数据,并评估了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我们总结了子宫内膜癌的分子亚型,包括错配修复缺陷、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聚合酶ε(POLE)外切酶结构域突变、TP53基因突变和非特异性分子谱。我们还总结了计划中和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以及子宫内膜癌常用的治疗方法。无论辅助治疗如何,POLE突变子宫内膜癌均表现出有利的患者预后。TP53异常子宫内膜癌和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之间的基因组相似性表明可能存在重叠的治疗策略。免疫检查点分子,如程序性细胞死亡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的高水平可以平衡错配修复缺陷子宫内膜癌的免疫表型。激素治疗对于高风险非特异性分子谱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这些癌症通常是子宫内膜样和激素受体阳性。将临床和病理特征结合起来指导患者的治疗决策,包括并行放化疗、化疗、抑制剂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可能改善子宫内膜癌的管理,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我们对子宫内膜癌的分子亚型进行了特征化,并讨论了它们在个体化治疗中的价值,以避免重大的过度或不足治疗。© 2023 The Auth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 Obstetrics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on behalf of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Visits: 12
Cell Death & Disease
2023 Jul 31

Hui-HsinKo,Hsin-HuiP...
Metastasis and immunosuppression promoted by mtDNA and PD-L1 in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re reversed by WGP β-glucan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ell Death & Disease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证明槟榔碱能够诱导线粒体(mt)DNA D环和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在细胞外囊泡(EVs)中的分泌,并通过上调调节性T细胞(Treg)的数量来削弱T细胞免疫力的假设。然而,这种免疫抑制可以通过全葡聚糖颗粒(WGP)β-葡聚糖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中被逆转。利用OSCC细胞系分析槟榔碱诱导的活性氧产物(ROS)的产生和细胞质mtDNA D环。对60例OSCC患者的手术标本和血清进行了mtDNA D环、PD-L1、干扰素γ(IFN-γ)和Treg细胞的检测。我们证明,更高的mtDNA D环、PD-L1和Treg细胞数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槟榔嚼食有显著相关性。此外,多变量分析证实,更高的mtDNA D环水平和Treg细胞数量是不利的独立因素。槟榔碱显著诱导细胞质mtDNA D环泄漏和PD-L1表达,这些通过EVs封装以促进免疫抑制的Treg细胞数量。然而,WGP β-葡聚糖可以提高CD4+和CD8+ T细胞数量,减轻Treg细胞的数量,并促进口腔癌细胞凋亡。总之,槟榔碱诱导EVs产生携带mtDNA D环和PD-L1,并进一步引发免疫抑制。然而,WGPβ-葡聚糖对T细胞免疫和细胞凋亡具有潜在的双重效应,我们强烈推荐将其与针对OSCC的靶向和免疫疗法相结合。© 2023 The Authors. 由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 Ltd代表日本癌症协会出版的《癌症科学》杂志发表。
Visits: 13
Cell Death & Disease
2023 Jul 27

DivyaMishra,AshishMi...
In Silico Insight to Identify Potential Inhibitors of BUB1B from Mushroom Bioactive Compounds to Prevent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Cell Death & Disease
乳腺癌是全球妇女中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其转移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识别参与乳腺癌转移的潜在蛋白抑制剂对于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BUB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B(BUB1B)是有丝分裂检查点控制的关键调节因子,该因子确保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正确分离。BUB1B的失调与多种人类疾病,包括乳腺癌相关。各种癌症类型中观察到了BUB1B的过度表达,并且已经显示其抑制剂能够导致癌细胞死亡。此外,BUB1B的抑制还被提出作为克服化疗和放疗抵抗性的潜在策略。考虑到BUB1B在细胞分裂中的重要性及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开发BUB1B抑制剂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尽管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目前仅少数BUB1B小分子抑制剂已被鉴定出来,强调了在此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本研究旨在利用计算方法,从蘑菇活性化合物中发现BUB1B的潜在抑制剂,最终可能导致新的乳腺癌转移治疗方案的开发。本研究收集了文献中挑选的70种不同蘑菇的活性化合物,通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特性来预测这些70种蘑菇化合物的药物样性,基于Lipinski的药物五性规则(RO5)。对这些活性化合物进行筛选,然后进行分子对接与BUB1B相互作用得出具有最佳构象结合亲和力的化合物。最好的两个复合物,即BUB1B-lepitaprocerin D和BUB1B-peptidoglycan,被用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在蛋白质-配体复合物系统中,对这两个复合物进行了亲和力、稳定性和灵活性的评估。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发现,lepitaprocerin D与BUB1B具有较好的能量有利的结合亲和力。结果显示,氨酸残基ASN123和SER157之间形成的氢键加强了lepitaprocerin D与BUB1B的亲和力。本研究确定了lepitaprocerin D作为BUB1B的潜在并且新颖的抑制剂,可能成为乳腺癌转移的潜在药物候选物,用于识别和控制乳腺癌转移的扩散。© 2023 作者姓名。IMR出版社发表。
Visits: 12
Cell Death & Disease
2023 Aug 01

RonghuiFan,SenzhenWa...
Activation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by harmine suppresses the growth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ell Death & Disease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全球五年总生存率不足20%,亟需新的治疗策略。云南白草碱是一种自然的β-咖啡碱类生物活性物质,在癌症研究中引起了极大兴趣。本研究旨在研究云南白草碱对ESCC的影响及其机制。我们研究了云南白草碱对ESCC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和体内肿瘤生长的影响。RNA测序(RNA-seq)、实时PCR和西方印迹法用于检测机制。云南白草碱抑制了体外ESCC细胞生长和体内肿瘤生长。云南白草碱处理的ESCC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内质网蛋白质处理。实时PCR和西方印迹法证实云南白草碱诱导了细胞内内质网应激。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C/EBP同源蛋白(CHOP)消除云南白草碱诱导的死亡受体5和凋亡表达。云南白草碱还诱导CHOP介导的蛋白素-2的表达,进而通过抑制AMP激活蛋白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标信号通路促进自噬体形成。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白草碱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抑制ESCC的生长,提示该物质是ESCC治疗的有前途的候选药物。© 2023 John Wiley & Sons Ltd.
Visits: 11
Cell Death & Disease
2023 Aug 01

JoshuaDBrandstadter,...
Having it both ways: how STAT3 deficiency blocks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while preserving graft-versus-leukemia activity.
Cell Death & Disease
同种异基因造血细胞移植(ahct)可以通过移植物来源的免疫细胞清除移植物反对白血病(GVL)效应,从而治愈高危白血病患者。然而,通过调控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相关的炎症和宿主器官损伤这一问题一直是同种异基因造血移植面临的最大障碍。这种强大的、治愈目标的疗法仍然是血液科医生药箱中最有毒的治疗方法之一,因为GVHD相关的发病率、感染和白血病复发风险相结合。在本期《JCI》上,Li, Wang等人报告说通过PD-L1/PD-1依赖性的组织特异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依赖性(PD-L1/PD-1依赖性)生物能改变可以从GVHD中解救出GVL效应,从而在GVHD的靶器官中减弱有害的T细胞效应,同时保留它们在淋巴造血组织中的有益的抗肿瘤活性。
Visits: 13
Cell Death & Disease
2023 Aug 01

XiangjunLu,JianShen,...
Tumor cells-derived exosomal PD-L1 promotes the growth and invasion of lung cancer cells in vitro via mediating macrophages M2 polarization.
Cell Death & Disease
源于支气管上皮的肺癌是最常见的肺恶性肿瘤。有报道称,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PD-L1)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肺癌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肿瘤源性外泌体PD-L1是否能介导肺癌中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仍不清楚。本研究使用RT-qPCR评估了正常组织和肺癌组织中的PD-L1水平。然后,使用流式细胞术评估了肺癌细胞的凋亡。随后,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观察了囊泡的结构和形态。随后,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外泌体被巨噬细胞摄取的情况。我们的结果显示, PD-L1水平在肿瘤组织和肺癌细胞中上调。PD-L1的沉默显著抑制了肺癌细胞的存活能力、迁移和侵袭。此外,肺癌细胞源性外泌体PD-L1能够被巨噬细胞吸收。与此同时,外泌体PD-L1能够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此外,外泌体PD-L1诱导的巨噬细胞M2极化进一步显著促进了肺癌细胞的存活能力、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总之,PD-L1的沉默显著抑制了肺癌细胞的存活能力、迁移和侵袭。肿瘤细胞源性外泌体PD-L1可以通过介导巨噬细胞M2极化促进肺癌细胞的生长。因此,抑制巨噬细胞M2极化可能是肺癌治疗的一种促进疗法。
Visits: 9
Cell Death & Disease
2023 Aug 01

XintaoWang,WenpeiShi...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nomograms to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Cell Death & Disease
宫颈腺癌是宫颈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正在增加。宫颈腺癌(CA)的生物行为和治疗结果与鳞状细胞癌(SCC)不同。我们旨在开发一种模型,以预测CA患者的复发和癌症特异性存活(CSS)死亡。131名患者纳入模型开发和内部验证,来自SEER数据库的患者(N = 1679)用于外部验证。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用于选择无复发生存(RFS)和CSS的预测因子,并构建模型,该模型以两个正射图呈现。使用自助重采样方法对正射图进行内部验证。年龄,FIGO(国际妇产科联合会)分期,肿瘤大小,淋巴转移和浸润深度被确定为RFS的独立预后因子,而年龄,FIGO分期,肿瘤大小和阳性淋巴结数被确定为CSS的独立预后因子。复发模型的正射图预测了2年和5年的RFS,调整后的C统计指标为75.41%和74.49%。另一个正射图预测了2年和5年的CSS,在内部验证后的调整后的C统计指标为83.22%和83.31%,在外部验证后为68.6%和71.33%。我们基于静态正射图或在线计算器开发并验证了两个有效的正射图,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量化早期CA患者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2023作者。
Visits: 11
RADIOLOGY
2023 Aug

ToulsieRamtohul,Loun...
Multiparametric MRI and Radiomics for the Prediction of HER2-Zero, -Low, and -Positive Breast Cancers.
RADIOLOGY
背景:有一半的乳腺癌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水平较低,并可以通过新的抗体药物结合物进行靶向治疗。HER2零(免疫组化学[IHC]得分为0)、HER2低(IHC得分为1+或2+,并在荧光原位杂交[ FISH ]中存在阴性结果)和HER2阳性(IHC得分为2+,并在FISH或IHC得分为3+时显示阳性结果)乳腺癌之间的成像差异尚不清楚。 目的:评估多参数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基于放射组学特征是否能够帮助区分乳腺癌中的HER2表达。 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间,在两个不同的中心接受MRI检查的乳腺癌女性患者。在T2加权和动态增强T1加权图像上进行肿瘤分割和放射组学特征提取。然后使用无监督相关性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法来选择特征以构建放射组学签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放射组学签名的性能。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区分HER2表达的独立预测因子,包括训练集和预先获取的外部数据集。 结果:训练集包括来自中心1的208名患者(平均年龄53岁±14 [标准差]),外部测试集包括来自中心2的131名患者(平均年龄54岁±13)。在外部测试数据集中,放射组学签名在区分HER2低和阳性肿瘤与HER2零肿瘤方面的AUC为0.80 (95% CI: 0.71, 0.89),并且是区分这两组的重要预测因子(OR = 7.6;95% CI: 2.9, 19.8;P < .001)。在HER2低或阳性乳腺癌中,组织学类型、相关的非肿块性增强以及MRI上的多个病灶在外部测试集中对预测HER2阳性与HER2低乳腺癌的AUC为0.77(95% CI: 0.68, 0.86)。 结论:来自多参数乳腺MRI的放射组学签名和肿瘤描述特征可能预测乳腺癌中不同的HER2表达,并具有治疗意义。© RSNA,2023 本文的补充资料可在此文章上找到。此外,请参阅本期社论By Kataoka and Honda。
Visits: 12
RADIOLOGY
2023 Aug

HirotakaTakita,Toshi...
AI-based Virtual Synthesis of Methionine PET from Contrast-enhanced MRI: Development and External Validation Study.
RADIOLOGY
背景 11C-蛋氨酸是一种有用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放射性示踪剂,用于髓质瘤患者的管理,但辐射暴露和缺乏分子成像设备限制了其使用。目的 通过基于人工智能(AI)的图像转换模型,从增强对比度(CE)MRI生成合成蛋氨酸PET图像,并与真实PET的性能进行髓质瘤分级和预后的比较。 材料和方法 使用在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一所大学医院接受蛋氨酸PET和CE MRI检查的患者(机构数据集)开发和验证了一个基于AI的模型,用于从CE MRI生成合成蛋氨酸PET图像。计算了合成和真实PET之间最大肿瘤与背景比(TBRmax)和平均肿瘤与背景比(TBRmean)以及病变体积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还使用了两个额外的开源髓质瘤数据库,其中包含术前CE MRI但无蛋氨酸PET。使用TBR值评估高级和低级髓质瘤的分类和整体生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机构数据集包括362名患者(年龄平均值为49岁±19 [标准差];女性195名,男性167名;训练组n = 294,验证组n = 34,测试组n = 34)。在内部测试集中,TBRmax、TBRmean和病变体积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5%CI:0.47, 0.81),0.76(95%CI:0.59, 0.86)和0.92(95%CI:0.85, 0.95)。外部测试集共包括344名髓质瘤患者(年龄平均值为53岁±15;男性192名,女性152名;高级别n = 269)。TBRmax的AUC为0.81(95%CI:0.75, 0.86),整体生存分析显示高TBRmax组(2年生存率27%)和低TBRmax组(2年生存率71%)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 < 0.001)。结论 基于AI的模型生成的合成蛋氨酸PET图像与真实PET图像高度相关,并且在髓质瘤分级和预后方面表现良好。以CC BY 4.0许可发布。本文有附加资料可供参考。
Visits: 10